你的记忆有多可信?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发布人:心理中心  发布时间:2020-11-10   动态浏览次数:198

以下文章来源于朱旭老师研究生团 ,作者罗湄钰



作者 | 罗湄钰
来源 | 朱旭老师研究生团(ID:psycview)


  

上个世纪末,美国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案件——居住在洛杉矶的艾琳·富兰克林指控51岁父亲乔治·富兰克林在20年前强奸并杀害了她的朋友苏珊。

她告诉警方,父亲用石头敲碎了苏珊的头颅,随后将尸体埋在树林,还恐吓、威胁她保守秘密。而她因为极端的恐惧,将这段记忆深深地压抑在内心深处,直到20年后才猛然想起。

这一案件迅速引起轩然大波,乔治被推上了被告席,法庭判处谋杀罪名成立。

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是一个大快人心的结局,但很快剧情出现了反转。

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夫特斯受乔治的律师道格委托,作为专家证人为乔治作证。洛夫特斯是一名研究记忆的专家,她敏锐地发现,艾琳的说辞并不稳定,甚至一直在修改证词。

例如关于她是如何回忆起这段记忆的,就有大概有五六个不同版本。洛夫特斯认为这意味着记忆失真,甚至完全是伪造的。

很快洛夫特斯找到了证据:艾琳曾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采取催眠疗法缓解抑郁,而正是在治疗期间,她“找回了”童年的痛苦回忆。

这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被压抑的记忆理论、催眠疗法在当时备受推崇,而催眠师们鼓励病人借助视觉辅助、想象等技巧找回压抑的记忆。

对于找回的这些记忆,事实上谁也无法保证其真实性,也就自然不能作为有效的证词去指控他人。五年之后法庭终于认可了罗夫斯特的意见,改判乔治无罪释放。

你的记忆是真实的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把个体错误地声明一个新词或一个新的事件他过去看到过时叫做错误记忆现象。

洛夫特斯通过这件事对错误记忆进一步展开了研究,最终提出: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记忆是不可靠的。也就是说,错误记忆现象时有发生。

个体产生错误记忆有多方面的原因,已有的研究证实,一些外在的因素如暗示、错误信息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个体自身的一些特质也会有影响,比如年龄。

个体随年龄的增长,记忆等认知功能会表现出逐渐衰退的趋势。在DRM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等错误记忆研究范式的研究中都发现了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即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

但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2001年心理学家Eddy等人采用经典的想象膨胀范式——一种经典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在相同的情境下比较了老年人和年轻人的错误记忆效应,结果发现老年人和年轻人均产生了想象膨胀错误记忆,但两者的错误记忆效应量并无显著性差异。

也就是说在这一实验范式中,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消失了。这一结果似乎是在提示,除了年龄,还有某一种因素在想象到错误记忆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8年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一篇研究:《想象膨胀范式下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想象膨胀范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产生这一特别结果的实验范式——想象膨胀范式。标准的想象膨胀实验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⑴ 被试填写一份童年生活事件调查表(Life Events Inventory,LEI),让其对列表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1~7点评分(1为肯定不可能发生,7为肯定发生)。

⑵ 两周后,被试对其中的部分目标事件场景进行想象,

⑶ 重新填写LEI量表。

结果发现,想象后目标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评分会显著高于第一次。

这一范式告诉我们的是:仅仅是想象的过程,就会让我们认为某一件事我们是真的经历过,即使在这之前你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这件事情。 




老年人的记忆特点



看到标题你大概想要抢答:“这题我会!老年人的记忆功能随年龄增长会不断下滑。”

情况的确如此,但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重点关注了记忆系统中情景记忆的部分。

正常的老化同样会导致情景记忆的多方面衰退,表现在老年人会表现出对过去经验的更少的具体记忆。

而在回忆过去事件时,老年人会生成较少的内部细节(包括被提取经验的“事件核心”,如人物、事件内容、地点和时间)和较多的外部细节(包括相关的事实、详述或提及其他事件)。

神奇的是,研究者发现老年人在想象未来事件与他们回忆过去时的特点相同,也会产生比年轻人更少的内部细节和更多的外部细节。

换句话说,正常的老化不仅会带来情景记忆的衰退,同时也会伴随想象未来的缺陷。



基于以上两个事实,研究者大胆假设:因为老年人在想象事件的过程中生成的与事件情景相关的内部细节明显减少,无法充分地进行情景模拟构建,从而导致想象失败,因此未能产生更多的错误记忆。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研究者引入了情景特异性诱导技术——引导老年人在想象环节生成更多的内部情景细节。

如果这一技术能够使老年人错误记忆增加,则意味着假设得到验证。

研究者选取了48名老年人被试作为实验组,随机分为两组,24名接受情景特异性诱导,24名接受控制性诱导,同时选取了48名大学生被试作为对照组。

首先,让所有被试完成童年生活事件调查表。通过计算从中选择8个分数较低(意味着被试更倾向于认为某件事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件作为目标事件。

两周后被试参与第二次实验。被试分别接受情景特异性诱导或控制性诱导,并完成想象任务。

最后,被试需再次填写LEI量表。

实验得出的结果如下所示:

⑴ 重评后两组老年被试都认为目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见图一)。

△ 图一

⑵ 经过想象的事件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而接受了情景特异性诱导组的被试比接受控制性诱导的被试产生了更多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见表一、图二)。

△ 表一

△ 图二


从以上结果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是,正如研究者的假设,经过情景特异性诱导的老年被试比接受控制性诱导的老年被试产生了更多的想象膨胀错误记忆。

也就是说,个体是因为情景记忆衰退,导致对特定情境的想象能力受限,进而更不容易产生错误记忆。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有一个关键的点是,艾琳在指控中提供的证词非常详细、具体,与当时的新闻报道中提到的细节完全契合。

既然她并非真正经历过这件事,那么这些详尽的情境信息必然是来自于新闻媒体,加之在后来催眠过程中不断的回忆、想象,慢慢让整个故事变得完整清晰起来,艾琳也因此误以为这就是自己真实的经历。

在司法体系中,这样的错误记忆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随时可能会毁掉某个无辜的人的正常生活。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一方面在公布案情的时候要谨慎选择,不要暴露太多具体的情境信息;

另一方面则是在收集证词时要避免引导证人想象,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误记忆产生的可能性,减少悲剧的发生。

➣ 参考文献:

周楚,苏曼,周冲,杨艳,席雅琪 & 董群.(2018).想象膨胀范式下错误记忆的老化效应. 心理学报(12),1369-1380.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