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arbara Coloroso.如何应对校园欺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爽.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治理及其启示[J].教学与 管理,2019(32):56-58.
[3]邓晨.校园欺凌不同主体的心理因素分析——基于 积极心理学的角度[J].少年儿童研究 ,2021(8):55-60,9.
[4]WILSOND.The inter face of school climate and school connected nes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0,74 (7):293-299.
[5]王星.农村小学教师课堂奖励策略运用研究[D].南 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3-4.
[6]OLWEUS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3,42(4).
[7]谢家树,魏宇民,ZHUZR.当代中国青少年校 园欺凌受害模式探索: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1).
[8]刘霞,赵景欣,申继亮.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 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J].心理学报,2013,45(5)
[9]喻承甫,张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 恩与问题行为 的 关 系:学 校 联 结 的 中 介 作 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4).
[10]冯帮,何淑娟.关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 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 H 市为例[J].教 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
[11]朱晓伟,范翠英,刘庆奇,等.校园受欺负对儿 童幸福感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作用[J].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2018,26(2).
[12]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高中生负性生活事 件和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分 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3).
[13]陈子循,王晖,冯映雪,等.同伴侵害对留守青 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作 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