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明明没做错什么,却就是无端端被针对
发布人:心理中心  发布时间:2022-03-28   动态浏览次数:27

转自:东方明见心理



辱骂殴打、强迫脱衣、拍照侮辱……最近,中学校园霸凌事件频繁见诸媒体,引发热议。
有调查研究显示,中国有高达26%的90后和00后曾遭受过校园霸凌。
我国的校园霸凌问题如此严重,除了感叹“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之余,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2022年1月13日,在由东方明见心理咨询中心举办的系列科普直播中,东方明见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王祥君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主题为《言语、肢体、关系霸凌丨如何跟孩子讨论和应对校园霸凌?》的讲座。
我们把本场讲座的内容整理了出来,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广大家长及时识别校园霸凌,帮助孩子做到不伤害他人的同时保护好自己。


1

什么是霸凌

霸凌是以羞辱和伤害他人为目的,故意或蓄意地对他人做出的攻击性的、恶毒的或侮辱性的行为,并从他人遭受的痛苦或不幸中获得快乐。


霸凌发生的层面:言语、关系、身体。

  • 言语霸凌:言语是强有力的工具,可以击垮一个孩子的精神。实施迅速,对己无害。但对被霸凌者伤害巨大,特别是还没有建立起稳定自我意识的孩子极有可能成为言语霸凌最大的受害者(辱骂、嘲讽、贬低、诽谤、八卦都会动摇和伤害孩子的自我意识);

  • 关系霸凌:比较难从外显行为觉察,一般通过忽略、孤立、排除和回避等方式进行,这些方式将系统地降低被霸凌者的自我意识。

  • 身体霸凌:统计上仅占1/3,始于言语和关系霸凌。霸凌者可能不会一开始就殴打对方,或从身体上给对方带来伤害,最开始可能是言语霸凌或是关系霸凌,最后才会有身体霸凌;

      

中学时代是关系霸凌的高峰期。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情感和性征等各方面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ta们感受到本能的冲动,以及情感中的动荡不安,这些都是青春期为人熟知的澎湃和不羁,促进ta们想要逃脱父母的束缚,向成年人的性征发展。

除此之外,青春期更是探索“我是谁”的年龄阶段,孩子努力试图融入同龄群体,对关系格外敏感,希望获得群体认同,从众现象明显。


我们看到刚才说了什么是霸凌。

那是不是所有的冲突或对抗都叫霸凌呢?

那不一定。


什么不是霸凌?

  • 冲动性的攻击:自发性的、无明确目的的、伴随自然情绪反应而来的攻击不属于霸凌(例如,两个孩子吵架,突然打起来,这并不是霸凌,但也不能被轻易原谅);

  • 冲突:人与人之间因想法、目标,原则不同可能导致冲突,我们处理冲突的方式并非只有逃跑和攻击,创造性地、非暴力地解决冲突的能力是日常人际交往必备的技能,也是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习的,即便没有处理好冲突,也是正常且自然的,不属于霸凌;

  • 无知的失礼:有的人在公众场合大声讲话,侵害他人利益,ta可能是无知的,没有礼貌的,但这也不属于霸凌。


2

校园霸凌中的不同角色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是一个演员,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校园霸凌这种事件的发生,它也有不同的角色。
我们可以把ta想象成不同的演员,那不同的演员可能有不同的特征。

霸凌者

我们会思考ta欺负别人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的刻板印象会让我们觉得霸凌者是成绩差的、不受欢迎的,等等。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有的霸凌者可能在群体当中受欢迎的程度很高,领导力很强。

我们来看以下常见的四种霸凌者类型:

  • 自信的霸凌者典型特征: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膨胀、有激进的行为爱好、极具个性和领导才能
  • 社交霸凌者典型特征:制造流言蜚语、言语嘲弄、有计划地边缘被霸凌对象、自我意识感差、易于嫉妒、善于把不安全感隐藏在夸张的自信和魅力之下。
  • 多动霸凌者典型特征:学业差、情商不高、社会认知能力差、不能准确地加工社交线索,常把别人的无心之举赋予敌意、反应强烈。
  • 被霸凌的霸凌者典型特征:以霸凌其他孩子的方式从自我无助和自我厌恶中获得解脱,这样的孩子往往人际关系不良,也不受欢迎。

被霸凌者
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只有那些胆小、退缩、瘦弱、形单影只的孩子才会被霸凌。但这就是事实吗?
不,在我们的调查结果当中,发现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被霸凌者,只是有一些孩子ta可能更容易成为霸凌者的目标对象。
哪些孩子更容易成为被霸凌者呢?
  • 新来的;

  • 顺从的(在人际关系中容易焦虑、缺乏自信、容易被领导、常做一些事情取悦别人);

  • 害羞、内向、安静、谦逊、胆小敏感的;

  • 有明显异常的;

  • 太聪明或看上去不太聪明的;

  • 喜怒形于色的;

  • 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正好遇到霸凌者在寻找被霸凌者的时候);

  • 形单影只的。


不无辜的旁观者
指的是通过自己的作为或不作为,间接成为霸凌者的帮凶:
  • 有的人袖手旁观、有的人转身离去;

  • 有的人在一旁喝彩、煽风点火;

  • 有的人加入到霸凌者的活动中去。


没有一个旁观者是无辜的,ta们也变成了霸凌的一部分,形成了暴力循环。

图片


3

如何与孩子讨论校园霸凌

我们要和孩子讨论并应对校园霸凌的前提是孩子愿意将被霸凌的事情告诉我们,如此一来,我们也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将被霸凌的事情告诉我们呢?


孩子可能不会告诉你的原因:

  • 因自己所受的霸凌感到羞愧

  • 被威胁“如果把事情告诉别人,会受到报复”;

  • 认为没有人能帮助自己

  • 被教导“霸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 被教导“告状不是件好事”;

  • 担心家长或老师更相信霸凌者的话;

  • 担心再次被羞辱或指责“你怎么那么没用”。


图片


虽然有的孩子可能不会告诉我们,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进行识别。


警告信号:

  • 突然不想去上学或拒绝去学校;

  • 选择一条与以往不同的路线去上学;

  • 成绩下滑;

  • 退出家庭或学校活动,只想一个人待着;

  • 偷拿家长的钱,编造一些荒唐的理由;

  • 一回家就冲进卫生间(厕所是容易发生霸凌的场所,导致ta们不敢上厕所);

  • 对同伴或每日活动决口不提;

  • 发型凌乱、身体受伤、衣服褶皱或撕破、丢失物品;

  • 胃痛、头痛、惊恐发作,无法入睡、嗜睡、精疲力尽。


家长要怎么倾听,孩子才会说?

倾听是指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

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

倾听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引导、积极思考、澄清问题、建立关系、参与帮助的过程。

  • 专注地倾听

我们要专注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

面对孩子的时候,身体可以微微前倾,眼神可以和孩子有灵活互动。

在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嗯”的语言进行回应,而不是频繁出现责备或建议。

  • 帮助孩子表达感受

有一些孩子,ta的语言能力可能会非常的有限,当ta表达的时候,ta没有办法清晰地表达情绪。如果我们能够帮孩子表达出ta的感受,那你们这个交谈可能更容易进行。

  •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最好的倾听状态就是共情式的倾听。

所谓共情是感受对方的感受。在我们跟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哪怕是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我们先要处理也是情绪感受。

我们知道情绪不光是人类有,动物也有。情绪对人类来讲是非常原始的,它产生在我们的情绪脑当中,它的优先级是非常高的,它的反应速度也是非常快的。所以,如果我们绕开情绪去解决问题,这个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最好是先处理情绪再来处理问题。如果孩子的情绪能够被看到,孩子的情绪也会好一些。


图片


家长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 告诉孩子:“我听到你说的内容了,我始终站在你这一边,我相信你,你不是独自在面对这一切”;

  • 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 询问孩子:“我能帮助你些什么?你并不孤单,我们可以一起制定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 把霸凌事件上报给学校管理员。

  1. 你需要了解的事实:时间、地点、涉及的任务,事情的细节,还有霸凌这件事对你孩子的影响;

  2. 你还需要关注:实施霸凌的孩子是否得到管教(学会遵守社会规则)——而不是受到了惩罚或包庇。


家长不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 不要姑息、纵容霸凌者的行为,也不要为其辩解;

  • 不要急于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除非孩子存在严重的生命危险。包办问题会使孩子更无助,使霸凌者认为你的孩子不堪一击,也会让旁观者感觉霸凌者说得是对的,但也不能完全依靠孩子自己去阻挡霸凌,如果行动,请提前跟孩子商量好;

  • 不要告诉你的孩子躲避或不理睬霸凌者(忽视霸凌,只能让孩子更加内化霸凌者传递出来的信息“我是个呆子、我一无是处”);

  • 不要告诉你的孩子打回去(告诉孩子学会坚定而自信,而不是打回去,因为打回去有时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霸凌);

  • 不要单独面对霸凌者或霸凌者的家长(霸凌行为可能源于父母)。


4

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对抗霸凌的四种良药

  • 自信坚定的自我意识: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是有才华的、有能力的、有合作精神的、有责任感、资源丰富和有韧性的人,ta们不太可能做出无情的霸凌行为,也会更有力地对抗霸凌者的攻击;

  • 发展友谊,发展关系

  • 稳定自己情绪的方法:情绪调节、问题解决、焦点;

  • 积极的心理品质: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


    图片


应对网络霸凌

  • 识别并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 理解社交媒体的两面性;

  • 制定规矩,规范孩子上网或电子通讯设备的使用情况(限定上网时间、规定使用范围);

  • 确保孩子与同伴线下互动的时间。


后续处理

  • 与学校合作:把霸凌事件上报给学校管理员;

  • 与其他家长交流:因为ta不只是霸凌你的孩子,或许还霸凌其他孩子,听听其他家长对于这个事的态度和感受;

  • 寻求社会机构或法律的帮助:在前两种方案都没办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时,可以考虑机构或法律帮助。


参考文献


[1]Barbara Coloroso.如何应对校园欺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张爽.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治理及其启示[J].教学与 管理,2019(32):56-58.

[3]邓晨.校园欺凌不同主体的心理因素分析——基于 积极心理学的角度[J].少年儿童研究 ,2021(8):55-60,9.

[4]WILSOND.The inter face of school climate and school connected nes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aggression and victimization[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10,74 (7):293-299.

[5]王星.农村小学教师课堂奖励策略运用研究[D].南 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3-4.

[6]OLWEUS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93,42(4).

[7]谢家树,魏宇民,ZHUZR.当代中国青少年校 园欺凌受害模式探索: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35(1).

[8]刘霞,赵景欣,申继亮.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 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 [J].心理学报,2013,45(5)

[9]喻承甫,张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 恩与问题行为 的 关 系:学 校 联 结 的 中 介 作 用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4).

[10]冯帮,何淑娟.关于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 的调查与分析———以湖北省 H 市为例[J].教 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

[11]朱晓伟,范翠英,刘庆奇,等.校园受欺负对儿 童幸福感的影响:心理韧性的作用[J].中国临 床心理学杂志,2018,26(2).

[12]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高中生负性生活事 件和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分 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3).

[13]陈子循,王晖,冯映雪,等.同伴侵害对留守青 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作 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5).